足迹
民国之文豪崛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349留学基金(第2页)

&esp;&esp;此消息一出,全国震惊。

&esp;&esp;每年12万银元啊,这可是笔大数目。

&esp;&esp;就拿如今物价最高的上海来说,1银元可买16斤大米,可买5斤猪肉,可以买6尺棉布。按购买力来换算,此时的12万银元,至少相当于2017年的700万到1000万人民币。

&esp;&esp;不说舍不舍得,每年能拿出这么多钱来,那也是难以想象的啊。

&esp;&esp;好些人都不相信,认为这是个假新闻。因为即便是某些大老板,一下子拿出12万元现金都有些困难,需要花时间筹措才行,周赫煊每年上哪儿找这么多钱去?

&esp;&esp;即便周赫煊卖内衣赚了不少,办报纸、写文章也收入不菲,但也经不起这么花啊,他的钱顶多能撑个两三年。

&esp;&esp;报刊杂志可不管,反正一个劲地吹捧就是。

&esp;&esp;《申报》盛赞周赫煊为“名士之楷模”,《新闻报》说周赫煊是“爱国大教育家”。

&esp;&esp;就连一向爱骂人的鲁迅,都在新近的杂文里面,顺带着夸了周赫煊几句,说他为中国做了些大好事。

&esp;&esp;学生们在高兴的同时,又有些腹诽留学名额的设立,因为理工科名额占了60。而国内大部分学生都读的是文法专业,想要考取留学资格,竞争实在太大了。

&esp;&esp;……

&esp;&esp;南京,中央大学。

&esp;&esp;童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esp;&esp;童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