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民国之文豪崛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247【推广】(第2页)

也就脱离器的疏密程度不好把握,太密了易卡住穗子,太疏了脱粒不干净。

周赫煊笑着说:“先不急,咱们再来比一场。

”很快又找了两块差不多的稻田,这次长工已经熟悉机器,稻谷收割起来飞快。

而那四个用传统方法的长工,由于已经连续工作一小时,体力稍微有点下降,稻谷收割速度还不如之前。

最后通过计时测算,使用机器和传统方式收割效率比为1:28,也即是说一个人差不多能抵三个人的生产力。

而且机器最大的优势就是省力,工作的时间越长,效果越能体现出来。

传统的收割方式,农民必须一直挥膀子,连续工作一天下来,睡觉时两只手臂都酸痛难当,机器脱粒则要轻松得多。

当天下午,周赫煊便跟商人们讨论合作细节。

最后彼此协商后的结果是:商人负责生产和销售,每台机器售价的百分之一,抽出来做为专利使用费。

专利使用期限为五年,过了年限便不再收费。

百分之一的专利费非常低,但在民国时期已经难能可贵了。

即便如此,估计也有商人虚报销售数量,从而逃避专利使用费。

没办法啊,国情如此,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李书华对此非常满意,他觉得就算一分钱专利费不收,能够利国利民也是好的。

不仅全国商会联合会同意合作,农矿部也答应帮忙推广。

易培基甚至当场作出决定,奖励北大科研部500元,以嘉奖他们对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李书华和随行的北大科研部学生非常兴奋,同样兴奋的还有记者们。

不仅《大公报》对此详细报道,就连《申报》和《新闻报》也不吝溢美之词。

《申报》用了一整版刊登此消息:“著名学者周赫煊以小说和学术专著称道于世,然而他还是一个发明家。

‘周氏内衣’如今风靡中国,该内衣正是由周赫煊先生发明改进……近日,由周先生主导设计、北大科研部参与设计并研发的‘人力收割机’,在金山的稻田中进行了检验。

现场参观者众多,有农矿部长易培基、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当天安排了两场比试,初时由于长工对机器不熟,导致收割进度落后。

然只用了两刻钟,机器便超过人力……第二场比试,更是以机器大获全胜而结束。

通过科学之测量,该机器的工作效率是人力的三倍……西人以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现代发明层出不穷,蒸汽机更是开创了工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