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潜移墨化(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随着墨刊的宣传,李夫子的不遗余力的在长安城嘚瑟拉仇恨,恶心曾经的对手,读书三段论在长安城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长安城作为帝都,可以说是大唐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光是书院就数不胜数,况且每年常年都有大量的读书之人来此游历求学,等待三年一次的科举制。
大唐虽然大开科举,但是很遗憾,录取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三年只有十几人,有的甚至都不取,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可是偏偏这些读书人屡次不中,还自命清高,根本不愿意放下身段。
“读书之人千千万,做官者又有几人,”
“人在十五至二十五岁,记忆力最佳,是进学最佳时期,超过三十岁,记忆力精力就会逐步衰退。”
………………
周臣放下手中的墨刊,心中纠结万分,他连续参加了四届科举,可惜屡次落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要我说,周落,能够花最少的钱学到知识,才是最大的道理。
很快,类似周臣的学堂长安城很快的扩散开来,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关中地区传播,铅笔也随之扩散,别越来越多的贫寒学子采用。
就像墨顿所言,这不关乎传承礼仪,而是为了省钱方便。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不,应该是潜移墨化。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