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章 不同理念的碰撞(第1页)
或许,听众中对国际政治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会认为赵无极完全是在“无的放矢”是在“忽悠”。但是,只需要再过几年,当大熊联邦解体为十数个国家,当东普与西普合二为一,他们就会知道,赵无极不是忽悠,而是“预言”就像赵无极在香城港对卫奕信爵士说的那样“我只是一个预言家”。
有了前面一段的铺垫,自然会过渡到“如何和解?”的问题。
当然,基本的思维路线确定之后,具体路径就非常好找了。赵无极马上谈到,国与国之间要和解,民族之间要和解,不同阶层之间的人要和解,家族夫妻要和解等,中出现,到了00年之后,才会被一般官员接受并思考,当然,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执政理念,最普遍的说法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个字,但赵无极相信,就这八个字,陶成蹊肯定回答不出。
不过,陶成蹊稳稳当当地回答出了那最为著名的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这个回答,在赵无极看来,已经是所有执政理念最深刻的回答了,当然,赵无极也知道,此时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还流于政治宣传或形式主义的层面上,只有当后世各类说法出台之后,人们才发现,太祖的这五个字,比什么理论都精深。
果然,陶成蹊在回答出这五个字后,米国方面一片惊呼,因为,这个回答高啊!要说米国人不关心政治,那也是假的,至少在哈佛这样颇有理想的学校里,各类政治思想还是比较活跃的,至少,有相当部分的人对其感兴趣。
他们之所以惊呼,那是因为这五个字完全超越了米国人普遍的政治或执政理念。
不过,惊呼或感觉到惊奇之人并不包括戴文,只等米国青年情绪稍为稳定之后,戴文又向陶成蹊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在你执政的地区,突然出现了重大的自然灾害,你首先会做什么?”
“我首先会向上级汇报灾情!同时组织干部群众抗灾救灾!”陶成蹊稍为思考了一下,但也是胸有成竹地答道。
当翻译将陶成蹊的回答翻译成英语之后,立即遭到了米国人的置疑:“难道,不是先救人?”“汇报灾情?那肯定是稍后的事情了,怎么能是首先呢,这不合事物的逻辑啊?”
当然,这些议论,只有听得懂英语的人才知道内容,一般的访问团成员,亦只听到嗡嗡声一片。但即便这样,华夏方面也对整个座谈会过程有录音和录相,陶成蹊的这个回答以及米国方面的议论,肯定会进入高层视野。
不能说陶成蹊的回答不对,只是“程式化”了一些,因为当时华夏的政治语境就是如此,陶成蹊是一个平常人,又不是赵无极这样的重生者,他怎么会知道,在后世华夏,很多提法已经与西方相当了,譬如以人为本,譬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等。
“尊敬的陶先生,假如您在一座大桥上散步,突然看见一个小孩从桥上掉落下去,您会怎么做?”
“我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救人!”这个问题,陶成蹊回答得非常快!
“啊?怎么会这样,陶先生,要是您不会水呢?要是这座大桥太高,超过了您的能力呢?”陶成蹊的回答又引来了一阵议论。
虽然赵无极也相信,陶成蹊遇见这种情况,未必会跳下去救人,但几乎所有政治人物都会这样模式化地回答,如果有人不这样回答,会被认为是懦夫,是孬种,是意志不坚定分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