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之超级强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124章 惊动省委书记(第4更)(第1页)

德芙娜到华夏后,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华夏现代文学作品,因此她首先被“凤山”两篇文章吸引的正是赵无极的文笔,他觉得,赵无极的文笔已经不输给华夏的一些大作家了,而且,赵无极文章中还有一股自信而清新的韵味,这种韵味,只有在那些处于上升的国家或处于上升的作家的作品里面,才会涌现出来。

本来,在出现之后,德芙娜就有些爱不释手,想将其翻译成英语,传回米国发表;但因为比较忙而暂时搁置在了一边。让德芙娜惊喜的是,竟然还有本身更是胜过了前一篇。

将这篇有关竹编的文章一口气阅读完后,德芙娜想到了一个计划。

驻外工作人员,因为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平时的工作与生活都非常严谨,即便要出席一些交际活动,也会慎之又慎。再加上当时华夏基层社会,对老外有如看宠物一般,让德芙娜在平原市的生活面显得相当逼仄,而华夏官方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不主张外国驻华外交人员在自己的国土上到处乱窜。

德芙娜想以两篇文章为引,介入华夏市民社会。于是,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皮特。

皮特作为领事,自然支持德芙娜的想法,但他却提出了更好的建议,那就是以米国想进口凤山木雕和竹编为由,向华夏方面提出申请,希望去凤山考察。皮特在东海市的几年并没有白混,他太知道这个古老的而又刚刚打开国门的国家对于外汇特别是米元的渴求了。如果以“进口”该项商品为由,华夏方面几乎不可能拒绝。

得到领事兼丈夫的支持,德芙娜开始了行动。此时,德芙娜已经升任了一等秘书,自有手下人为其策划。而打电话到报社讯问报道是否真实,就是手下人的杰作。要是那两篇文章仅仅属于文学创作,而那些工艺品仅仅是过去之物,现在不能生产和制作,作为米领馆,岂不是要被华夏人笑话?

在出版的,读后也觉得甚好,便按常规文件办理模式准备签署“请廖省长阅示”字样,但是,莫凯在写上文字后,却没有交给手下,而是直接坐车去了省长办公室。

外交无小事,因此在地方上这类事情都是政府一把手负责拍板(别喷,星辰没查)。

廖康虽然思想有些僵化,但他也知道这事非常重大,于是,两人驱车来到省委书记柳伯益处。柳伯益对于华夏中央精神的领会自不是廖康和莫凯两人能比的,他立即作出指示:立即联系米国驻平原领事馆,同意并努力促成这次考察。

次日上午,西川省外事办一辆伏尔加就开到了米领馆门前,莫凯和随员一行四人开始与皮特夫妇正式衔接有关考察事宜。

皮特夫妇也很惊奇,什么时候华夏官员办事达到了如此快捷的速度,一个工作日就有了决定?不过,领事馆也很认真地与莫凯一行探讨起了考察的相关事宜。

其实,皮特夫妇的真实目的就是想去梓州和凤山看看,以了解西川的真实情况。当然,如果木雕和竹编真的很好,自然乐意促成米华之间的商业交易。

因此,皮特夫妇只提出了两点要求:的作者赵无极为他们介绍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与流程。

至于考察的时间,双方则约定在华夏国庆节的次日成行。

省委书记柳伯益看到西川与米领馆签署的有关凤山考察的“备忘录”后,在迅速作出接待指示的同时,也让秘书找来那两张有关凤山报道的文章,认真地读了起来。柳伯益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阅读这两篇文章自无什么障碍,自然,赵无极的文笔、文风以及文中对木雕与竹编所表现出来的珍惜与热爱,落入了柳伯益的眼帘。

“胡秘书,你帮我向梓州市的同志打听一下,这个赵无极是个什么人?”读完文章后的柳伯益,对赵无极也产生了极为深厚的兴趣。

在赵无极正奋力给费琳娜写作演讲稿的时候,一份十分完整的关于赵无极个人情况的报告放到了省委书记柳伯益的办公桌上。

西川师大经济系刚毕业三个月的学生,大学时期入党,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山区锻炼,徒手擒获三名持枪歹徒并荣立省警察厅颁发的一等功,参加卢江县军民联欢晚会自创自唱歌曲获一等奖,写出的文章不但花团锦簇还引来了米国友人的注意?尼媒,这不是新时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杰出代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