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的裂痕(第1页)
陆曳光的剪辑习惯是清晨。凌晨四点到六点,世界未醒,人声未起,思想最接近空白。他坐在狭小工作室的旧转椅上,萤幕前的林雾一次次重复相同的行为——坐着、走路、发呆、沉默。无声的影像像泼洒在墙上的黑墨,扩散、渗透,无法回收。
这样的剪辑已持续了整整三个月。他将拍摄的素材归档、命名,有些命名得极其冷静客观,如「林雾_坐於空店屋角落_60分钟静止画面」,有些则出奇地情绪化,如「她眼中的窗」、「倒影」、「沉默的楼梯间」──那些标题不像档名,更像告解。
他的y碟空间逐渐告罄,主机风扇声日渐吵杂,像一口喘不过气的肺。他不再接朋友电话,工作邀约一律推掉,甚至忘了缴一笔延迟半年以上的信用卡帐单。当通知纸贴在门口时,他只是盯着它,没有动。
他不是不在意,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到生活」的逻辑里。
某天下午,他梦见自己拿着摄影机站在海边,画面里林雾站在cha0间带,脚下满是割人的贝壳与碎石。她回头对他说:「你能帮我记得我是谁吗?」
梦醒後,他望着天花板许久。他想不起自己最後一次说出「我」这个词,是什麽时候了。
他开始怀疑摄影机的作用。他曾经相信摄影是一种诚实,是看见与被看见之间的真实连结。但现在,他不知道那台机器是否在记录真相,还是只是在替他制造一种「还活着」的错觉。
林雾的沉默让他窒息,但b沉默更让人恐惧的,是她那份近乎「释然」的虚无。
他记得有一次,拍摄时他因相机设定出错而烦躁地咒骂了几句。林雾只是坐在一旁,冷冷地说:「你在气什麽?这些画面没拍到就算了,有什麽不同?」
他一瞬间无法反驳。
是啊,有什麽不同?拍到与否、存在与否、记得与否——到底谁会在乎?
这些问题像微小的裂缝,一点一点从他t内扩张。曾经支撑他创作与观察的理x,如今也逐渐崩塌。镜头内外的边界开始模糊。有时他会错觉自己站在画面里,被观看;有时他忘记是林雾在沉,还是自己早已坠落。
他的影像笔记越写越像日记。
20251103
她今天坐在市场後巷,看着地上发霉的箱子。雨水从屋檐滴到她肩上,她没动。我拍了整整三十分钟。不是因为画面有意义,而是我不敢停。停下来,我就得面对自己现在是什麽样子。
20251105
我开始梦到她不见的画面。像是她在街头崩溃痛哭、她推开我、她跳下桥——但这些都没发生。是我幻想出来的?还是潜意识里,我想看见她「表现出痛苦」,这样我才能证明自己不是唯一崩解的那个?
有一天,他剪片时不小心将自己早年的作品画面误cha入其中。
画面里是一位老船长在破旧港口边ch0u菸,身後是一艘将报废的渔船。他当年加上了访谈字幕:「人如果没事做,就会开始怀疑自己为什麽要活着。」
陆曳光盯着那句话良久。那是他当年最引以为傲的瞬间——但此刻,只觉得讽刺。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纪录他人的崩塌,没发现自己早已是倒塌中的其中一座房子。
某个夜晚,林雾没有出现。他等了一整晚,没有讯息、没有告知。他坐在冷风里,第一次开始怀疑她是否会「消失得澈底」——像是完成一场安静的遁形术,从这个世界褪去,不留任何记录,也不给他任何镜头交代。
他回家後,在萤幕前打开所有拍摄片段,让它们无声播放整夜。整面墙闪烁着她的背影、侧脸、空洞的凝视,以及无数看向远方的瞬间。
那些片段彷佛不是在记录她,而是在提前播放她已经si去的证据。
而他,像一个过早准备悼文的记者,困在被剪辑出来的悲伤中,无法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