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第1页)
“虎父无犬子,孙郎乃当世之英雄也。
”按照原来的发展,袁术的士兵们本来就不是什么精良队伍,在听到朝廷和诸侯联结的队伍征讨后就逐渐瓦解,袁术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眼下则只有孙策这一个小人物,还是从袁术手下分出去的,也算是知己知彼了。
不仅袁术这个心大的不慌,将士们也完全不慌,想着轻松应对。
孙策对江东大家族没有太多办法,除了当初向陆家道歉为了早点得到陆逊这个人才,后来的办法行动都是他找孙权商量的,仲谋年纪轻轻颇有智慧,看来小时候读的书还挺有用。
这才想起后世之人注重教育,好像江东这一块的学问难度常被说成“地狱难度”,听不懂,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安排了仲谋和鲁子敬去安抚江东各个家族,如果有什么主意不必向他汇报,直接实行就是了。
对于兄长的信任,孙权半点不敢马虎,不管是画饼还是放低态度道歉,为达目的可以不要脸,甚至可以卖妹妹。
为了拉拢江东大家族,孙权去给陆家说联姻,自家小妹自幼习武,你家陆议是个文人,常言道文武绝配,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再加上各家都有受到重用的人,孙策如今身份又是讨伐逆贼的将军,江东大后方暂且可以放心。
孙策、周瑜和太史慈一起行动进攻袁术,孙策和太史慈都是极其悍勇的将军,再加上周瑜对行军排布的调度,不消三月,便将袁术大军打散,将袁术围堵在大帐内。
之后,孙策亲自押运袁术进京问罪,得天子封赏为吴侯,各方出力的将士也都得到了嘉奖。
孙策见到了坐在龙椅上的刘协,注意力却落在曹操身上,这位司空大人权力颇大,但还没到达顶峰,台阶下还站着国舅董承,天子所赋予的权力如今并不是都捏在曹操手里。
孙策忍不住将眼前的曹操和系统世界里的曹操比对,明明是同一个人,却因环境与遭遇的不同而判若两人。
当朝司空曹孟德,是完完全全十成十的忠臣吗?又或者说如今的天子是十成十的信任曹操吗?无论后世如何对他们进行分析,终究是差了千年,其中的信任与猜疑,阴谋阳谋与无奈,只有此时的局中人才知晓。
感受到孙策的端详,曹操找了个理由将他留下,曹操辈分比孙策大了一辈,客套地称呼为贤侄,先是恭贺他年纪轻轻有所作为,随后试着与他讨论志向,有招揽之意。
两人街道信步,孙策在司空府大门前停下了步子没有进屋做客,拱手道:“曹公,某离家多日,如今袁术虽已伏诛,天下却尚未稳定,我也无闲聊的心思,待江东袁术的残部整顿清楚,再来许都拜访。
”孙策不信任这个曹操,来许昌只带了些许亲兵,万一有个什么埋伏可没法应付。
曹操仍旧有挽柳的意思,希望孙策能有个明确的答复。
在曹操看来,孙策能够在短短几年里稳定住江东的局势,除了本身勇猛外也十分有办法,这样的人如果不为自己所用,放虎归山并非明智的选择。
可眼下事情太多,若此时对付孙策,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一名士兵来到曹操身边小声汇报,说周瑜和太史慈等人带着亲兵在许昌城外等候已久,询问他们家主公何时谈完事情。
曹操心知不能强求,只好任由孙策离开。
意气风发的吴侯孙策回到家里,番外:江东篇得偿所愿,不悔此生朝廷封赏孙策为吴侯的同时,也恢复了一些官员的官职,那些被孙策攻打而逃亡的官吏被曹操任命回了江东,比如:许贡。
原本自己打算趁着曹操袁绍对峙偷袭许都,被此人知晓告密,于是自己一怒之下杀了许贡,之后被许贡门客刺杀。
孙策一想到自己竟然死于小人之手,心里气愤,但是很快也调整了过来,反复告诉自己控制好脾气,因此把许贡请来,好酒好菜地招待,提及之前因受袁术蒙蔽而成了敌人,如今大家共同为朝廷做事,希望不计前嫌。
许贡诚惶诚恐,本来以为今天是鸿门宴,背上冷汗直流,岂料这暴脾气的孙伯符是真地在拉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