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在古代有工厂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7章 不给面子又如何!?(第2页)

王继恩府上。

众下人一看见他回来,立刻问好。

“小郎君。”

“您回来了?”

王琛笑着一一点头回应,他回完招呼,准备去里面厢房探望柳琦红。

忽然,府内大管家曲先生上前道:“小郎君,刚才有人送来一封名刺,说邀您赴约。”

王琛一愣,指着自己道:“给我的名刺,不是给父亲大人?”

曲先生很肯定道:“来人说是给您的。”

“行,给我看看。”王琛道。

曲先生将金箔边的红色名刺递了过来。

王琛第一次收到这么高档的名刺,实际上他对于名刺的了解还不少,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古代的名片叫“名剌”,觉得“名刺”是错别字,实际上不是的,名刺就是正确写法。

在一开始,中国古代名片称作谒,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发展出了“刺”。

那么谒和刺有什么区别呢?

谒的形制、称谓都比较郑重,也都是用于下对上的,有明显的等级色彩,是一种古老的大名片。刺的内容、形制,简便而亲切,虽也有用于下对上的“下官刺”,但主要是用于士大夫间,以通爵里姓名,是一种小名片。

也就是说,对方用刺非谒,有两种可能性,一,社会地位和王琛相当,二,表示亲切。

王琛仔细地分析了一下,如今自己贵为国师,从品阶上来讲,属于从一品,放眼整个朝廷,除了皇帝、亲王和皇宫里的太后、皇后之类外,不论是宰相、枢密使等等,社会地位都和他相当,因为宋朝正一品属于加官,不是常职。

那么,如果是第一种可能性,拜名刺的人,很有可能是朝廷一等一的大员。

至于第二种可能,王琛在汴京也没有太多的关系啊,他觉得不太可能。

可是,当他打开名刺看了一眼后,颇为诧异地看向老管家,“曲先生,来人长甚模样,几岁几何?”

曲先生回忆了一下,“看来人模样,约莫五十来岁,长相魁梧。”

五十来岁?

长相魁梧?

王琛看着名刺上的拜会内容久久不语,上面是这样写的:汴京散人焦作,参,王国师裁旨,牒件如前,谨牒,开宝九年五月十一日,散人焦作,牒。

散人焦作?

没听过这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