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初至有间客栈(第2页)
没错,纸张在各国被追捧,商人闻利而来,吕不韦允许商人贩卖纸张,却也在边境建立关卡,按照货物种类和重量分别收税。
因为秦国内部只有两种职业,一种是农民,一种是军人,不允许经商,货物运转的这部分利益被各家贵族瓜分,吕不韦才组建了税卡。
直到大秦一统天下之前才取消了商税,以此换得各国商人对大一统的支持。
齐国的商业氛围比秦国要好得多,来来往往的路上,苏铭已经看到了好几波商人,还有人询问他们运的是什么,当他们得知苏铭车队上运的是纸的时候,当即露出羡慕的表情。
这天下谁不知道,贩卖纸张最为赚钱,这东西又轻便,又便于保存,一本万利。
还没抵达桑海城,苏铭车上的纸张就被各路商人截胡抢空,他们买了之后再贩卖到齐国其他地方当二道贩子。
没了货物,苏铭他们行车的度继续加快,半个月后就抵达了桑海城。
桑海城是一座靠海的城市,凭借渔盐之利成为齐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这里,有三处非常着名的地方。
还未完,请后面精彩内容!
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最璀璨的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着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子、田骈、慎子、申子、接子、季真、涓子(、彭蒙、尹文子、田巴、儿说、鲁连子、驺子、荀子等。
光这些名字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都能占据很大一部分笔墨,其中相当一部分开创了学派,闻名于世。
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孕育出了“百家争鸣”的大时代。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着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
只可惜,随着时过境迁,齐国衰败,稷下学宫也跟着走向没落,而荀子也最终离开了稷下学宫。
一个是号称天下儒宗之地的小圣贤庄,这里有儒家宗师荀子坐镇,此时,齐鲁三杰尚未扬名,小圣贤庄能号称天下儒宗,正是因为有荀子这块金字招牌在。
最后一个则是有间客栈,人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四个字,而有间客栈的菜肴则是出了名的美味。
而有间客栈的主人名叫庖丁,这是一个很有渊源和历史传承的名字。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先出现在庄子的着作当中,一个厨子能做到技近乎道,着实不一般。
之所以现在有间客栈的主人依旧是庖丁,是因为他们每一代的传人都继承了先祖的名字,都叫庖丁。
连一个厨子都有数百年的传承,由此可见齐国的底蕴,作为东方大国,齐国本土很少遭到战乱。
这样的和平之地吸引了大批人才前来,庖丁一脉在桑海城立足数百年,当初他的祖先在魏国作为魏王的御厨,而魏国在战国之中丢失了霸主之位,庖丁一族也从魏国迁徙到了齐国。
数百年扎根下来,他们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了地头蛇。
而苏铭来桑海城的还未完,请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赵鲵,依旧是那副冷冰冰的模样,没有半点情绪波动。
察觉苏铭的神色,庖丁心里有些纳闷,指着桌子上的那道糕点介绍,“苏先生,你们再尝一下这道菜。”
盘子里的糕点分量不多,只有八块,还没伸筷子,他就闻道了一股淡淡的桂花香气,随着糕点入口,香甜的气息在口中瞬间散开。
苏铭眼前一亮,赞叹道,“这糕点甜而不腻,香而不浓,好像吃到了桂花一样,我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糕点。”
他说的是实情,在这个世界,他还是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