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不良人:登基称帝,兴复大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2章 凿通西域开宝盛世(第2页)

“奉命而来。”

“你们在这等着,我去去就回。”丢下一句话,李存礼便走下马车,跟在石瑶身后。

一盏茶后,他们停在一处凉亭前,亭子里有一道身影。

“微臣参见陛下。”李存礼走进凉亭,朝着那身影恭敬地行礼。

苏铭抬头望着他,笑着道,“看来你以后是不打算回洛阳了。”

卸下官职,面对苏铭,李存礼内心反而变得平静,再无以前面对皇帝的压力,“洛阳大,居不易,我一个离职的老臣还留在这干嘛,富贵还乡,娶几房小妾,颐养天年岂不是更好。”

面对他坦然的目光,苏铭举起案上的酒,“这杯酒,为你送行。”

李存礼端起桌上的另一杯酒,一饮而尽,随即大袖一甩,转身离去。

“走吧,我们回去。”

……

朝堂上,属于李存礼的时代落幕。

接替他的,是内阁次辅,冯道,此人辗转,吏部、吏部等部门,最后在洪武七年入阁,当了数年次辅,内阁的政务他早已烂熟于心。

李存礼离开之后,冯道继任内阁辅,同时,工部尚书韩熙载入内阁。

历史上,冯道是六朝老臣,韩熙载则逃到南方,在南唐声名鹊起,留下了着名的韩熙载夜宴图。

如果说李存礼是苏铭的应声虫,那冯道则是有自己的主张,行事圆滑,能很好的转圜六部与三司,枢密院的关系,那韩熙载就是代表了朝堂上的激进派,经常针砭时弊,一心想要推动改革。

冯道担任辅,朝廷上下的官员都松了口气,这些年,李存礼可劲的折腾朝廷官员,对他们做出了各种限制。

科举当中的进士举人不必纳税的政策也被他给改了,只要没有当官,就必须跟普通百姓一样服劳役,只不过举人进士在官面上有些许特权,可以见官不拜等等。

朝廷在两税制上进行了改革,将商税和关卡税交由三司统一管理,各地不允许再设卡关,同时允许百姓以钱财抵偿劳役。

而这些举措,都是在为后面的官绅一体纳粮做准备,同时南方偏远地方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总的来说,这几年的改革太频繁,苏铭启用冯道也是为了缓冲,为后面的改革做准备,做事要有急有缓,不能一个劲的猛冲。

张居正的改革固然为大明续命,但改革的时间太短,许多地方没有落实到底,最终人亡政息。

说到底,张居正不是皇帝,历代以来,改革的政策应当由皇权起,才算是名正言顺,后继之君也会顾忌,不至于朝令夕改。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开宝七年,朝廷在松江府派出船队,探索海外,这基本上是复刻了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现在丝绸之路暂时还没打通,总要找别的路子。

朝廷的经济,总要多元化,不能只依靠割治下百姓的韭菜。连通西域的节镇在几百年的战乱中废弃。

朝廷需要慢慢建立,同时,移民实边,将胡化的汉人迁入内地,再将汉人迁入边关,为未来的西域都护府打下基础。

如今的朝廷能打是能打,但打到西域后勤跟不上,打下来也守不住,除非朝廷将前唐时候的安西四镇恢复,说不定可以慢慢经略西域。

不过,前唐完蛋了,跟大唐争霸西域的吐蕃也没好到哪去,安史之乱后,大唐退出西域,吐蕃也没能吃下丝绸之路的红利。

大概是受到气候影响,高原的上吐蕃四分五裂,人口骤减,自保有余,却无力进取。

接下来的几年里,官府一直在执行前几年的政策,巩固基础,兴修水利,开南方,修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