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文武双举(第3页)
这家伙是后汉的开国君主,跟李克用他们一样,都是依靠河东起家,但现在,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禁军副将领,只能管一千人。
河东这地方,真是得天独厚,古代近代皆是如此,到了后世才逐渐没落。
禁军当中,苏铭也现了一个人才,郭威,也是历史上的后周太祖。
好家伙,现在苏铭手下已经集齐了五代十国好几个君主,李嗣源,后唐明宗;石敬瑭,后晋太祖;刘知远,后汉太祖;郭威,后周太祖。
至于宋太祖赵匡胤,现在差不多也已经出生,只是未来他能不能成事,还是两说。
怀着复杂的心思,苏铭很快就看完了战报,同时组建军校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
这些将领都有明显的地域属性,身上的个人印记非常严重,若不搞军校,未来他们坐大,其他将领连个汤都喝不到。
苏铭可不想以后自己要用并,手下除了河东之将就无人可用,“淮西勋贵”要不得。
不过,军校之事先事前准备,等三国归附之后再顺势提出,划下章程,空有教材而无将官,建立了又有什么用。
领兵的文韬武略可不是在学校就能慢慢学到,很多东西在这个时代都是藏私的,兵书上可不会写。
像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纵观上千年,也只有他一个写出来了,是别人不会?
都是大将,没有谁比谁差,统兵练兵这些东西都是大同小异,他们不可能不会。
领兵的谋略看悟性,写出来也未必会用,但练兵用兵的方法却是能够通过实践慢慢学习,水到渠成。
但这种东西流传出去,一旦出了事,朝廷怎么办?
历朝历代可是不缺流民造反,不是每个人都像太祖那样开明,直接把屠龙术印刷摆出来让人看。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都是不传之秘,很多时候都带进了棺材,连后代都不一定会传。
不急,一切都得慢慢来。
……
洪武二年,正月二十。
万众瞩目的殿试在太极殿上举行,依旧是九十九名进士,世家大族占据名次靠前,但数量上却是比寒门士子少。
这样微妙的变化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但谁都不敢有异议。
至于世家大族的子弟,那更不敢了。
这些天,河东豪强的惨状他们可是知道的清清楚楚,李嗣源在河东是真的下了死手,世家高门的嫡系被他罗织各种罪名。
当地的坞堡,庄园被他洗劫一空,隐匿的人口重新登记造册,工匠和抄出的财产送往朝廷。
有这种人间惨事在前,他们哪敢炸毛,真当朝廷的刀不快啊。
在这乱世,秩序都是空话,朝廷当然是怎么粗暴怎么来,汉朝迁徙豪强,收割财富可没问他们同不同意。
现在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的情况下,世家子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连中举的喜悦都被冲淡了不少。
去年的进士里面,那些世家之人还在集贤殿修书,而参与政务的进士们反倒是有不少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