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靖难攻略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靖难攻略 第746节(第1页)

“无碍无碍,朕现在每天吃得好睡得好,加上你太爷爷活了七十一,你爷爷我怎么说也能活到七十二三吧?”

“总之北征的事情既然有了着落,那就不用担心实现不了。”

“你今年啊先去北边戍边,帮爷爷打探一下消息,等戍边结束,吏治差不多也要三年对吧。”

“到时候你提前半年回来,刚好能可以顺带带你大伯他们来见我。”

“出征前,我们一家人吃吃饭,叙叙旧,到时候你和你大兄一起,咱们爷孙三人再出征,务必要把马哈木这条老狗给解决了。”

“好!”朱瞻壑被朱棣忽悠的热血沸腾,朱棣也拍拍他肩膀道:

“我知道你也忙着去戍边,不过现在雪还比较大,你提前去了也没用,等三月初你再出发,这期间就在大明宫住下,多陪陪爷爷,下次你再回来就是一年多以后了。”

“嗯,孙儿留在这陪您。”朱瞻壑哄着朱棣,朱棣忽悠着朱瞻壑,俩爷孙说说笑笑,弄得养心殿里都明媚了几分。

在他们谈笑之余,朱高煦则是在武英殿里忙的焦头烂额。

礼部与兵部、刑部各自送来了年末的文册,礼部无非就是调停藩属国争端,以及讨论小学教育的事情。

时至洪熙三年年末,大明朝三十二万教习对应的是七百多万学子,其中小学六百二十四万七千,中学八万六千九百余。

单从小学和中学的比例来说,在绝大部分百姓的观念里,读完小学就已经足够,没有必要继续就读中学。

这并不奇怪,毕竟小学可以在家附近的县城就读,但中学必须去省城,而且一去就是五年,绝大部分家庭都很难接受孩子离家五年学习。

尽管说中学毕业后担任吏员比较容易,但现在的吏员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简单,想要成为吏员同样要接受考试。

若是没有通过,那便几乎是浪费家庭好几年的付出,学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朱高煦已经在中学推行学分制来保障贫困学子的学习环境,但观念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相较于教育观念的循序渐进,兵部和刑部的事情则是相较要简单许多。

兵部无非就是因为铁路修建而许多新增多少铁道兵马司兵员,刑部则是记载去年犯罪数量,将需要流放的数量上奏朱高煦后,由朱高煦定夺他们流配的去处。

对此,朱高煦有四个选择,,一个是林粟。”

“如果调孟章,那我就调林粟去渤海。”

“你觉得谁比较好?”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闻言作揖道:“奴婢觉得只有孟章能镇得住大宁和燕然都司,林粟调往渤海则更好。”

“好,那就按照你说的吧。”朱高煦说是问问意见,实际上心底已经有了想法。

“那你就帮我起草圣旨,调林粟往渤海去,调孟章镇大宁,协从镇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