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45节(第2页)
一架织机价值上百贯,每年可织上百匹,值钱四十贯。
按照朝廷支借织机只收五分利息来看,织工们起码要织两年半的白布才能平账。
不过这是没算原材料的时间,如果算上原材料的成本,那织工们得不吃不喝七八年才能平账。
在平账过后,他们每年收入起码四十贯,刨除材料还能赚十来贯。
若是手艺精湛些,织些绫罗绸缎,那收入还能翻上一番。
辛苦一年,便能在城外购置三四亩上等的水田,亦或者辛苦三年,便能在内城购置一处三进三出的院子,自此成为富农。
这也就是朝廷愿意直接织机,换做曾经的那些富户,顶多只会租借织机,并且利息要比朝廷收得高得多。
明代中后期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被视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实际上的织工顶多糊口,比普通普通种地的农民过得稍好些罢了。
类似朝廷这种年利息只需要五分的机户,那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存在。
正因如此,机户衙门的织机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支借一空。
七八年后,朝廷每台织机获利三四十贯,另外还能用平账的白布进行远洋贸易,从东洲和日本赚取足够的贸易。
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会亏。
唯一会亏的,便只有那些高利息租借织机的富户,所以这次江东六府的反应才会那么大。
没有朝廷横插一杠,他们手上的织机光吃利息就能获利数十上百万贯,如今朝廷横插一杠,他们就得换个方法发财了。
“当下涉事的那些富户,株连三代,发配吕宋。”
朱高煦看完了机户衙门的奏疏后,当下便将那二百多富户的株连范围扩大到三代,不出意外的话,吕宋将会获得数千人口。
“是……”
听到只是株连三代,郭资不由的松了一口气。
要是株连九族和三族,那这二百多人恐怕能牵扯出上万乃至数万人,他真是把江东士绅彻底得罪了。
“既然无事,那臣告退……”
“去吧”
郭资起身便要走,朱高煦也没阻拦。
瞧着他离开,屏风背后的郭琰才起身走了出来。
她走回到了朱高煦身旁,似乎想起了什么,对朱高煦开口道:
“爹这次北征带走了娘的梓宫,你说爹是不是真的放下了?”
“没有。”听到郭琰的话,朱高煦摇摇头,并很快想到了郭琰的想法:“你想劝爹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