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584节(第2页)
亦失哈的话让朱高煦颔首,就业环境越差,吃朝廷这碗饭的人就越多,朱高煦很清楚这个道理。当然,参加科举之人更多想的还是想着一步登天,毕竟当上举人就能担任官员,免去了先当胥吏再学习备考的几年“弯路”。
“他们会撞得满头包的。”
对于这些人,朱高煦给出了这个评价,因为科举难度可比官学毕业考拿到乙等的难度大了太多,仅次于拿到甲等。
“年龄太低了,这群人。”
朱高煦感叹一声,随后想到了自己筹备多年的中学。
“太学的中学教习数量,毕业多少了?”
他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给出回答道:“从永乐二年到如今,如果算上年末毕业的那批,大概有三千四百余人。”
“如果要将他们调往关外筹备中学,那大概可以建设十五所中学,招收近四万学生。”
“明年毕业的有多少?”朱高煦继续询问,亦失哈也给出回答:“二千六百多人。”
即便是太学,历年毕业人数也是呈阶梯式增长的,尤其是明年毕业的学子对应的是永乐五年的那十几万学子。
即便是百里挑一,也有近两千六百多人考进太学,并如期毕业。
眼下的太学,合计有两万多名学子,并且每年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大宁、辽东、渤海、山东,这些地方有多少个府?”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闻言道:“山东六个,辽东六个,渤海五个,大宁暂时规划的是两个,合计十九个。”
“那就做出调整,把这三千四百多毕业的学子在毕业后派往这几个地方,根据当地学子数量做出调整,并提前让人建设中学,当各省布政使司、都司做出宣传。”
“中学教习的待遇是每年年俸三十贯,禄米十石,中学学子需要交书本费和学杂费,学校管午饭。”
“从当下开始宣传,明年元宵过后招生,三月初一开学。”
将一切说完,朱高煦又补充道:“对了,中学不强制就读,全看个人意向。”
对于中学,朱高煦可不敢搞强制就读,那样每年就读学子起码几十万人,以大明的中学基础情况来看,根本就吃不消。
“奴婢明白了,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中学归县教谕管理,还是……”
亦失哈小心翼翼的询问,朱高煦听后也思考了一下。
明代在各地方设置了专门管理教育的官员,其中“府”级的主管官员被称为“教授”,“州”级的称为“学正”,“县”级的称为“教谕”。
“中学归县教谕管理,另外在礼部设教谕司,归左侍郎管理,左侍郎下设员外郎四名,主事八名。”
“布政司教育归教授管理,州府学子归学正管理,县中学与官学归教谕管理。”
“教谕既然已经拔擢为正九品,那学正便拔擢为正八品,教授正七品。”
“此外,山东等地中学设立后看效果决定是否增设中学,另外发我的教令给蹇义,让他在四川修建中学,每所中学要足够容纳三千学子和三百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