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靖难攻略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靖难攻略 第442节(第1页)

“而且我们每年要交十几种税,一亩地种出三百斤米,起码得交上去两成。”

老农把心里的委屈说了出来,对于喜看戏本的明初百姓来说,他们都把朱高煦当成了戏本里的青天老爷。

“能否把每年具体要交的那些税种举个例子?”

朱高煦并不诧异听到这种事情,毕竟他一直都知道百姓的负担重,他在意的是这群胥吏盘剥百姓的手段除了“淋尖踢斛”外还有什么,这方便他日后收拾其它用这种手段的胥吏。

“夏、秋粮,库子,蒲篓,竹篓,口食……”

老农不假思索就说出了一堆朱高煦没有听过的税种,前面的夏秋田粮他还能理解,后面的他就不理解了。

“口食就是他们来收税这一路上吃食,这些要从我们身上收取,每家每户收一斤米。”

“库子收的是粮食入村里粮库的保管粮,每家收二斤。”

“蒲篓和竹篓收的是收粮过后用来装粮的蒲篓、竹篓钱,每个五斤,还有口袋也是每个口袋收五斤,还有……”

老农的思绪繁杂,但朱高煦大致听了个清楚。

通篇听下来,他只听到了四个字……苛捐杂税

朱三受难

“一年下来,夏粮得交十几斤粮食,秋粮还得交五六十斤粮食,还得替他们服徭役……”“主薄,您得管管啊!”

田间,听着百姓们的诉苦,朱高煦即便早有准备,心里还是不禁升起一种酸楚。

大明的田赋是定额不假,但字面上的征收数字和实际的征收数字往往是不一样的、

在读书人难以培养的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县名义上的官员只有五人,想要依靠着五人办事收税是不可能的,因此朱元璋才会准许县收胥吏二十到七十人。

胥吏的俸禄不算低,可架不住人心贪婪,朱高煦记得前世看过的《海瑞集》里就写过一些故事。

普通百姓若是希望办些事情,便需要给出一些银两来馈赠胥吏,以此打通关节,避免被刁难。

这种情况在明初就有了苗头,到了明代中后期蔚然成风。

大小衙门,不管是胥吏还是官员都养成了积年皂隶,抑勒贱买为旧规,以百姓办事需要打点为常例。

到了夏秋征税、输送之时,又是污吏们上下其手的好机会。

缴纳赋税的百姓往往要以“火耗”为由额外上交一部分钱财,孝敬主事吏员以保平安。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帮闲跟着压榨百姓,因为明代后期原本规定的胥吏数量已经不够治理庞大的国家,所以帮闲的出现是必然的。

大量没有编制的帮闲开始听命于衙门,而这些人没有工资,因此日常生活就是靠欺压百姓来获得收益,除此之外就是和地方上的豪绅勾结。

豪绅与胥吏还能算是相互勾结的关系,但这些编制的这群帮闲则是豪强富户的狗腿子,这也是晚明始终收不上来税的原因之一。

朱高煦清楚大明大概的税收问题,而来到这个世界跟随朱元璋学习的那两年则是让他明白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些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