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215节(第1页)
见宋忠走出来,他这才开口道:“宋指挥使,孤想知道一些事情,不知你能否如实告知。”
“太孙询问,臣知无不言……”宋忠不是傻子,刚才既然朱元璋已经让朱允炆留下听事,便代表朱元璋已经将大权交到了朱允炆手中。
这种事情,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自然也要将各种情报告诉这位未来的天子。
“北平三都司,可用战兵有多少?”
朱允炆询问起了三都司的战兵数量,闻言的宋忠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按照去岁的衙门文牍,不算燕王、宁王、辽王与渤海郡王的护卫,三都司战兵分别是北平十四卫五万六千余名,大宁有战兵三万二千余名,辽东有四万二千余人,三都司合计十三万战兵,二十二万六千余名屯兵。”
“这样啊……”朱允炆沉吟,随后又询问道:“山西都司呢?”
“山西九卫五所,数量虽少,但战兵却有六万三千余名。”宋忠不假思索的回答。
“行,我知道了。”朱允炆笑着颔首,随后对宋忠道:
“山西、北平、大宁、辽东等都司兵马动向,还得宋指挥使监察。”
“这不过是卑职分内之事罢了。”宋忠作揖回礼,随后转身离去。
瞧着他的背影,朱允炆用手揣摩腰间的玉璧,紧接着也坐上了象辂,往东宫离去。
此后日子,他每日主持早朝与午朝,午后便在武英殿处理奏疏,傍晚来侍奉朱元璋服药。
期间朱济熺也表达了想要伺候朱元璋的想法,不过都被朱允炆以‘皇爷爷不想太多人入乾清宫’而回绝。
朱高炽看着这二位争宠,倒没有加入进去,只是老老实实的做完朱允炆分给他的那些奏疏。
就在所有人都在观望朱元璋身体的时候,朱元璋也顽强的扛过了这次风寒,渐渐病愈。
正月二十八,朱元璋病愈之后依旧将武英殿交给朱允炆,自己仅参加早朝与午朝。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没有任何事情的时候,在朱元璋病愈后的南北榜案
二月,南京内城无比热闹。至于原因,皆因这一月是大明建立以来的,每一个士子都认真作答,先不提内容,单说文章的卷面就十分漂亮。
刘三吾走在会试考场内,抚须看着那一名名考生,见他们卷面字体规整,大小一致,端庄有致,雍容有度,看上去赏心悦目,心里十分满意。
一连三天,刘三吾都不曾离开考场,以八十五岁高龄和考生们同吃同住,直至二月十一考试结束,他才带着七百二十三份考卷返回衙门,一篇篇批阅。
在他批阅这些考卷的同时,王府纪善白信蹈开始主持丁丑科的不尚文藻,内容规定在一千字以上。
在这场策题回答中,许多人都在模仿着朱高煦的《平倭论》来对西南、东北、西北和倭寇来对应平叛。
这并非说朱高煦的《平倭论》有多么高超,而是朱高煦的《平倭论》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这也就说明朝廷是比较偏向这种平叛思路。
借助这种思路,许多人都写出了自己认为较为出彩的策论文章。
如此过了三日,待二月十七酉时结束第三场会试考试,作为考官的刘三吾通知了所有考生,于次日参加“骑射书律”的辅科。
在后世印象中,古代的秀才和举人都相当的文弱,手无缚鸡之力。
这不能说错误,也不能说正确,但至少在明代,秀才和举人们却是另外一种画风。
因为明朝科举制度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即使是文科儒生,也被要求具备军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