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靖难攻略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靖难攻略 第131节(第2页)

一般来说,西阳哈都会走陆路,而明军基本走水路,一路往松花江逆流而上。

之所以不挑陆路走,主要还是担心遭遇袭击,毕竟吉林城的明军数量少,每次出巡都是乘船巡视一下松花江流域,抵达肇州后就会返回。

只有到辽东都司准备出征的时候,吉林船厂的兵卒才会随大部队走陆路,不过大多时候也只是承担押运粮草的活计。

走水路的话,一路北上前往肇州是七百多里,沿途有多个海西女真石堡可以补给船队。

只是听完张纯的话,朱高煦就放弃了日后走水路进攻西阳哈。

水路容易补给,却也容易暴露目标,毕竟能在松花江上操持二百料船只的势力只有明军,但凡西阳哈在沿途安排两个斥候,他们还没出发一百里估计就被西阳哈知道了。

要解决西阳哈,只有轻装突袭,毕竟他手中的甲兵也有限,短兵相接明军不一定会吃亏。

不过不管怎么说,西阳哈的老巢也有上万人,如果吉林城的明军没有足够强大的战斗意志和绝对的组织力,那即便是朱高煦能步斩数十人,却也敌不过后方的溃逃思想。

归根结底,还是得练兵,而练兵必须先从扫盲开始……

百废待兴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有我军爷会抵挡……”时光如梭,一晃眼便过了七天,时间也来到了三月初一。

三月初,便是吉林这种地方的积雪也开始大范围的融化。

在吉林城里,数千男女正在两处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

女的掘土,男的挑土,一些娃娃虽然小,却也能将土往箩筐里倒去。

在工地上,皆为山东迁移而来的吉林城军民们唱着民谣,而民谣之中提及的倭寇,也让在城墙上围观的朱高煦想起了南边。

只是这种念头很快被他驱散,因为他并不觉得那些沿海倭寇能从李景隆、杨文等人的手中逃脱。

若说两广的倭寇,那还或许能有活路,但山东与辽东的近海倭寇只有死路一条。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坐在马札上静静看着工地上接近尾声的地基工程。

“殿下,这分发了田地,讲解了清楚后,大伙都干得有劲了。”

丈许宽的城墙上,穿着鸳鸯战袄的张纯笑着跑来,朱高煦也笑道:“我说我要下去干活,你们偏不肯,若是我下去了,估计大伙能干得更起劲。”

“可别……”张纯轻笑道:“城里的大伙都将您视为圣贤,末将要是让您下去干活,今晚定有人往我院里丢石头。”

张纯的话一经说出,站在朱高煦身后的两名兵卒也咧着嘴笑了起来。

这俩人不是跟随朱高煦从南边而来的兵卒,而是吉林城的兵卒。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认为张纯的话并没有说错。

兴许在后世人看来,朱高煦只是做了平常事,但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别说朱高煦亲自干活,哪怕他亲临工地,那都是要折了他们所有人寿数的举动。

在这个军屯田粮食普遍上交,而余田也要十赋三的时代,朱高煦不仅每个月给所里的每个人发六斗粮食,还将军屯田分给了他们,哪怕只有两亩地,却也是了不得的恩情,更别提废除丁税、杂税,仅收十赋二田赋的仁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