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97节(第3页)
不过若是从后世挑选一人前来观看,便能看见此刻的朱高煦正在用英语写着关于一些工业的内容。
现代英文与明初英文差距极大,因此朱高煦也不用担心有谁能看出他写的是什么东西。
至于这些书上的内容,则是一些他前世记得的一些简易手工作坊的流程。
这些手工作坊包括了火炮、铳管、火药、水泥等等朱高煦能记起来的东西。
除了这些他能记住的东西,剩下的便是一篇篇类似论文的研究文章。
朱高煦个人并不会制造什么先进的火器,因此在这篇书上,他记载了这个时代工匠一点就通的一些火器。
首先便是火炮,洪武年间的火炮主要以直筒状的洪武大将军铁炮,以及盏口铜炮为主,这种火炮的造型不太符合模数,因此威力相较于晚明时期的火炮差距太大。
得益于前世南京博物馆的几门古董火炮,朱高煦将十六世纪的佛朗机炮和红夷大炮是记得清清楚楚。
他依照前世博物馆讲解牌上的数据将火炮数据记录,由于担心被人看懂,所以朱高煦没有留下绘图。
在火炮篇里,朱高煦比较在意并描写的就是火炮的模数问题,其它关于铸造技艺之类的他并没有写。
首先是他不懂这些东西,其次是他记得明代的铸炮技术哪怕丢到了明末都是世界先进的,唯一和西方差距的只有模数问题。
也就是说,只要解决模数问题,大明当下的铸炮技术就能达到朱高煦所需要的标准。
根据历史进程,朱高煦在火铳篇书写记载了火门枪和火绳枪的区别,然后又着重写了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区别。
至于具体的制造步骤,朱高煦则是两眼一抹黑。
他当过兵不假,可他这辈子就没见过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具体构造,他只知道这两种火枪的发射方式和火门枪不同,但具体的结构只有等工匠们一点点实验才行。
在他看来,哪怕只能研制出火绳枪,那也足够自己应对日后的战争了。
火绳枪,这玩意出现后,实际上就代表着游牧民族的巅峰过去了,这一点从明朝对游牧民族作战的结果就能看出。
明初的明军仅使用碗口铳、火门枪这样的火器,要想保证稳赢游牧骑兵,就得集结和对手差不多的兵力才行。
然而到了戚继光时期,明军已经拥有了各式模数正确的火炮和重型火绳枪。
拥有这些火器后,戚继光这个练兵大家甚至敢放言“练兵数万,漠南一空”的话。
尽管嘉靖和万历没有给予他这样的机会,但一百多年后的清朝验证了他的话。
清朝在使用与戚继光时期差不多的火器对准噶尔作战时,往往能动用更少的军队,以少打多的压制准噶尔。
军队少了一半,那补给难度可能就只有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了,这也就意味着军队可以在草原戈壁等待的时间更长。
一旦补给难度下来,游牧民族那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战术就立马失效了。
清军在塞外待的时间越长,蒙古贵族选择投靠的就越多。
有了这些人的帮助,清军又可以待更长的时间,于是投靠的人更多,那些坚持要打的蒙古贵族就陷入死循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