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云泽侠影照远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序章(第1页)

明万历十一年,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之位易主。努尔哈赤继承父祖遗志,凭着十三副残甲,於白山黑水间起兵。彼时nv真诸部分崩离析,浑河、董鄂、苏克苏护、哲陈、完颜等部各据一方,争雄不止。

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於呼兰哈达筑佛阿拉城,定都设政,严禁作乱,保护民生,并积极与汉地商贾往来。苏完、董鄂等部相继归附,完颜部亦被攻灭,建州nv真本部终於一统。

万历二十一年,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等九部联军压境,浑河畔大战。努尔哈赤以奇兵破敌,九部溃散,声威大震。明廷闻讯,晋升努尔哈赤为左都督、龙虎将军,赐以金印,名震辽东。

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出兵哈达部,将其部众徙回建州。万历二十九年,哈达部灭亡,建州实力大增。万历三十一年,努尔哈赤迁都赫图阿拉,自称「建州国国王」,对外行文皆署「建州国」。

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创立,军政合一,兵民同心,八旗铁骑横行塞外。天命元年,赫图阿拉大帐之上,努尔哈赤称汗,建元天命,国号「金」,史称後金。

自此,nv真各部归一,後金崛起,辽东风云变se,大明与後金的对峙,自此拉开序幕。

此时的金国,赫图阿拉已成为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城内设有关帝庙、孔庙等多座庙宇,并有明代早期木结构泉水井等设施,显示出nv真政权对中原文化的x1纳与融合。

朝廷制度上,诸贝勒大臣上尊号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国政由贝勒会议共同参议,最终裁决权归於汗。努尔哈赤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阿敏为二贝勒、莽古尔泰为三贝勒、皇太极为四贝勒,并设五大臣协助国政。八旗制度已经成熟,军政合一,旗人平时务农、战时出征,社会组织严密。

金国政权积极x1收汉人、蒙古等地人才,推动农业、手工业、贸易发展,并在短短数十年间,完成从分散部落到封建政权的转型。城池建设x1收中原传统,又有自身创新,为後来迁都辽yan、沈yan奠定基础。

赫图阿拉城作为金国的发祥地,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政令、文化、外交活动的枢纽。後金政权在此积极备战,准备对明朝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逐步筹划对外扩张,为日後改国号大清、入主中原奠下根基。

彼时大明,紫禁城内灯火依旧,然天子久居深g0ng,三十年不临朝。章奏堆积如山,六部堂官多缺,朝中百官无所作为,地方官职久悬,政令止於京师。自张居正殁後,朝政失去中枢,内阁形同虚设,天下大事,无人统筹。

朝堂之上,东林诸公高谈清议,倡言正义,然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浙、楚、齐党各据一方,朝中攻讦不休,国本之争、梃击、红丸、移g0ng三案接连发生。士大夫门户之见日深,忠良屡遭排挤,j佞乘机而起,政令反覆,朝堂如市。

为充实内库,矿监、税使四出,宦官与贪吏横行乡里,强徵苛敛。江南富庶之地,商贾百姓怨声载道,盗贼蜂起,流民四散。苏州、扬州、临清等地,数度因矿监激变,地方官民si伤无数。田土多归豪强,农民失地为佃,租重税繁,民生困苦。国库空虚,军饷久欠,卫所军士流离失所,士气涣散。

岁月不利,天灾频仍。小冰期寒cha0南下,北方大旱,河南蝗灾,江南水患,粮食歉收,饥馑蔓延。流民塞道,叛军四起,官军屡次征剿,却难以平息。地方官府疲於奔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军政废弛,边防空虚。卫所制名存实亡,屯田多为豪强、内监侵占,军队粮饷无着,士卒离心。辽东边患日炽,边将频繁更替,防线屡失。边军多靠自给自足,防务难以为继。朝廷对建州nv真势力的崛起反应迟缓,辽yan、抚顺等地时有警报,边民惶惶。

财政崩溃,赋税繁重,三饷加派,民间负担日增。商人多避重就轻,官府只得向农民加派,阶级矛盾愈发激化。户部库银所余无几,朝廷为筹军饷,甚至变卖寺产,搜括无度。

此时的大明,朝政空转,内耗不息,民生凋敝,国势如朽木将倾。帝国根基动摇,风雨飘摇,天下将乱之势,已不可挽回。

万历末年,朝政,民生凋敝。薛飞羽率领飞羽队九十八名jg锐,偕义父薛星魁、妻子服部津美子、幼子小泽,连同至亲徐景安夫妇及其子舟儿,举家东渡,迁往日本。

服部津美子身为伊贺首领服部正成之妹,归国後继承家主之位,统领伊贺忍军,声势日隆。薛飞羽辅佐德川家康崛起,战功卓着,被封为开国功臣,位列诸侯,飞羽队亦成为幕府亲卫军,威名远播。薛星魁则归隐深山,潜心武学,不问世事。

徐家改姓唐津,定居江户,凭藉雄厚家业,迅速跃升为当地巨贾。

自此,薛家与唐津家在倭国紮根立足,根基稳固,门第兴隆,为後世的荣华奠定了不动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