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攀交情(第1页)
攀交情
“原来是江湖上人称小李广的花荣花兄弟!王伦失敬了!”
王伦说完便是作揖,慌得花荣赶紧还礼不迭:
“在下与王兄素昧平生,王兄弟何必多礼?!”
大宋重文轻武不是说说。不管多大级别的武官,文官见了只是作揖即可,而同级别的武将见到文官,却必须下马叩拜,这是规矩。所谓“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
而且宋朝刑律极为变态,只要犯上什么事,重则刺配,轻则充军,并且一定要在脸上刻点记号,谓之刺配。同时当兵竟被作为一种刑罚,谓之“充军”。《水浒传》里各位英雄落草之前多有被刺字配军经历,对阵之时经常被蔑称之为“贼配军”。
宋朝宋朝武将能获取的最高官职枢密使,向来少有武官担任。北宋名将狄青的巅峰也是悲剧便是从担任这个职务开始。
在他进入权力核心机构后,遭到朝臣们的蔑视。王尧臣曾讽刺道:“狄公脸上的那行涅文啊,自从做了枢密使,就愈显得光明鲜亮了!”
同为枢密使的韩琦以进士出身,也是打心底看不上狄青,对同僚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更不堪的是,韩琦有次宴请狄青,一名歌妓趁着酒酣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一盏。”一个歌妓都敢当面讥笑当朝名将,可见行伍出身的人如何被轻视了。
另外,卖油翁的故事细品也挺有意思。欧阳修写下此文也并不只为论述“唯手熟尔”,仔细品味,其对武人的轻视在字里行间也有不经意的流露。
至于社会上对于文化人的尊崇已经风气。无论打过多少仗,杀过多少敌人,都没有用,只有考中进士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所谓“状元及攀交情
其次,因为举荐制导致武学生还是以低级军官与门荫子弟为主,同时地方大员的推荐名额可以免试的优待政策多为地方豪族所把持,所以导致武学生的来源良莠不齐。
像祝家庄的祝彪、扈家庄的扈成好歹是武人出身,还算是好的。有那不学无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仗着关系也挤到这里,作为将来的进身之阶。
指望他们这些人能经受多少武力的培训有些夸张,而毕业后文定胜武的现实让他们在学里只顾着钻营取巧,而负责的教官如果是武将的话,本身就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如何能管得住学生?而如果是文官的话,那就是外行指导内行,无非是往经义策问上多些倾向,要么是纸上谈兵研究兵书。
反而最基本的排兵布阵和刀枪棍棒的教导最不上心。这种情况,导致两宋时代有了划时代进步的武学科,却依旧无法改变战兵疲弱的现状。
自然,正常情况下也不可能有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小李广”的存在土壤。花荣的武艺精通,是来自家传;他的箭术高超,则来自个人的努力和天赋。